專題摘要:
尊敬的高校,親愛的同學:您好!
食育,即飲食教育,簡單地說,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。“食育”一詞,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《食物養生法》中提出:我國自古就有關于幼兒食育的記載,但是我國的“食育”直到2006年才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里特引入。
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、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世界范圍內依然存在著諸多飲食問題,比如糖尿病、肥胖癥、高發的心血管疾病、過敏體質、癌癥等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,某些貧困地區的營養不良問題依然出現,以及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等同時,飲食不合理是導致系列問題的重要原因。即只有全面合理的補充膳食營養、注重飲食平衡,才能更好地維護人體的健康,所以我們需要“食育”。
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肆虐,身體抵抗力成為了公認的抗病利器,合理飲食是身體良好抵抗力的基石。伴隨一生的膳食營養平衡教育在今日顯得尤其重要,“食育”不再是天之驕子,而是人間鄰家哥哥。疫情雖不能聚集在一起做“食育”,可是我們食品小白可以把帶“食育”回家,讓我們的家人先受益。食品伙伴網攜中國食育網誠邀高校和學子共同推出“食品伙伴網2020年“帶‘食育’回家”傳播天使暑假社會實踐活動!擬邀請有志于“食育”科普宣傳的高校和學子,主要面向全國高校食品院系的學生招募“帶‘食育’回家”傳播天使。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采取主要線上(因為疫情),利用微信(微信公眾號)形式,讓“帶食育回家”傳播天使們曬曬疫情下的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!
活動時間:
2020年07月12日至2020年9月20日
活動流程:
(一)活動的籌備階段(時間7.1-7.15)
食品伙伴網的食品有意思科普團隊提供視頻和PPT。
(二)“傳播天使”活動宣傳階段(時間7.12-7.25)
(1)學?;颍ê停┞摻j員以學校官網、微信群、QQ群、校園展板等形式在學校進行宣傳。
(2)中國食育網、食品伙伴網以學生頻道,微信群、學生匯公眾號、食品有意思、論壇等進行宣傳。
(三)參與活動(時間7.16-9.20)
1.報名(7.16-9.1)
1)高校報名:13375354087(微信同號,昵稱:食品小白),添加好友咨詢詳情并回傳報名表到郵箱lhw@foodmate.net(報名表見附件);
2)學生報名:13375354087(微信同號,昵稱:食品小白),添加好友時請注明高校和學生報名。
2.“食育”傳播任務科普資料獲取途徑
1)報名后,可登錄“帶‘食育’回家傳播天使”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專題頁面(http://www.by66606.com/special/show.php?itemid=73)下載科普資料(包括PPT、科普視頻、科普漫畫等)。
2)報名后也可微信咨詢“食品小白”(13375354087)獲取科普資料。
3.完成“食育”傳播任務提交成果形式
在家庭中進行“食育”傳播,并拍攝相關視頻和圖片發布,以下3種發布渠道,任選1種發布即可,并按照每種渠道的要求提交成果。
1)微信視頻號發布小視頻(時間7.16-8.29)
拍攝在家里傳播“食育”的小視頻,然后帶話題#帶食育回家#發布到視頻號,將視頻發布鏈接轉發給“食品小白”(13375354087),并于8月30日前把點贊截圖發到食品伙伴網郵箱(lhw@foodmate.net),郵件的命名為學校+姓名,附件中注明證書郵寄的詳細地址,電話和姓名。
特別注意:拍攝的視頻必須有食品伙伴網提供的科普資料的畫面,出現形式不限。
2)微信朋友圈發圖片(時間7.16-8.29)
拍攝在家里傳播“食育”的圖片(6-8張),連帶文字:點贊“食品伙伴網2020年帶‘食育’回家傳播天使暑假社會實踐活動”發布到微信朋友圈。并在8月30日前把點贊截圖發到食品伙伴網郵箱(lhw@foodmate.net),郵件的命名為學校+姓名,附件中注明證書郵寄的詳細地址,電話和姓名。
特別注意:在朋友圈發布的圖片,必須包括1張食品學生匯的圖片。
3)抖音發布小視頻(時間7.16-8.29)
拍攝在家里傳播“食育”的小視頻,然后帶話題#帶食育回家#發布到抖音,@食育社,并于8月30日前把點贊截圖發到食品伙伴網郵箱(lhw@foodmate.net),郵件的命名為學校+姓名,附件中注明證書郵寄的詳細地址,電話和姓名。
特別注意:拍攝的視頻必須有食品伙伴網提供的科普資料的畫面,出現形式不限。
4.證書發放(時間8.31-9.20)
收到郵箱的郵件核實后,按郵件收到的前后順序發放食品伙伴網2020年帶食育回家傳播大使暑期社會實踐證書。
注意事項:
1.按照規定時間報名參加,超過報名時間的同學,可以參加“食育”后續活動。
2.沒有按照規定要求時間提供姓名、郵寄地址的同學,不能獲得證書。
3.參加活動的同學的圖片和文字有抄襲行為的,以郵箱收到時間最早的同學為正版。
4.報名參加的學校將獲得組織獎。
附件:
帶食育回家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邀請函定稿.pdf
2020年帶“食育”回家科普公益校園活動回執.docx